第九章(1 / 3)

加入书签

我们谈谈文学的另一面,也许会鼓舞热爱文学的青年们。每天早上、每星期、每月、每季度、每年都会有大量作者写出很多文章和书籍,并大量出版。文学水平较高、知识又比较渊博的人能够在作家大军中找到一席生存之地。文学界的巅峰是世界文学天才们,他们的学术平台远远高于同行,但文学界还有一大批普通成员。文化功底扎实、观察力敏锐、聪慧颖悟、思路清晰、表达流畅的人应该找点儿事做。“Poeta nascitur,orator fit。”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一个人有空闲、能独立,如果他有耐心、肯用功,如果他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并坚持不懈,那么他的坚持必将带来回报。故意引诱年轻人从事文学,你会感到可耻的。但对那些收入不多的教士、没有案子可办的律师来说,物价飞涨但收入不涨,就应该干些爬格子的活儿补贴家用,也许最后还能歪打正着,修得正果。

成功总是迟迟到来,但成功一旦到来就补偿了先前的失败。注定成功的天才也得像受过教育的庸才一样学会耐心等待。要想成功就要学会等待,一蹴而就、一夜成名也许未必是好事。拜伦(注:1788—1824,英国诗人,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著作有《查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以及讽刺长诗《唐璜》。由于他的恋爱经历和反传统的生活方式,拜伦在当时是名誉扫地的。他死于为希腊脱离土耳其而独立所做的工作中)早上醒来就发现自己出名了,但声名却毁了他、扼杀了他。彭斯(注:著名苏格兰诗人)在爱丁堡的冬天过得非常成功,但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个冬天是最不幸的冬天。就像时髦的东西很快会过时一样,如果人年轻时就闻名于世,那最好是年轻时就死掉,否则后半辈子只会往自己脸上抹黑。很多人一本接一本地发表作品,可每本都不怎么成功或者根本就是失败。他们就是觉得有话要说、要写,就不断地说下去、写下去,最后还真成功了。也许晚点儿成功对一些人来说是好事,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是毁灭性的,就像严霜摧残了花蕾一样。从人性角度上来说,如果济慈(注:1795—1821,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音调优美,古典意象丰富,包括《圣爱格妮斯之前夜》《希腊古瓮》和《秋颂》,但过早夭亡)活着时有坦尼森(注:1809—1892,英国诗人,其作品包括《悼念》和《轻骑兵的责任》,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情感和美学思想。1850年他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那样的成就,也许能活得长一点儿。但《季刊》杀死了他,正如它后来想扼杀坦尼森,《爱丁堡》想扼杀华兹华斯(注:1770—1850,英国诗人,其最重要的全集《抒情歌谣》同塞缪尔·泰勒柯尔斯基合作出版,为建立英格兰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作出了贡献。他于1843年被授予“桂冠诗人”称号)一样。

脑海中奇怪的思绪,

要靠文章吸出来。

现在《季刊》已经不敢再拒绝华兹华斯的稿子,华兹华斯也坐上了胜利的战车。

文学、科学和艺术

我们都相信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地奋斗就有无穷的力量。“永不绝望,”埃德蒙·伯克给他的朋友写道,“如果绝望,就在绝望中奋斗。”正如马修·阿诺德所说:

认真思考工作就能起步,

历经磨难工作就能完成。

如果真是这样,马修·阿诺德为什么不写一首优美的诗篇,非要攻击不同观点、打击自然宗教的基础呢?这位桂冠诗人还说:

伟人成名的道路是多么漫长而艰辛啊!华兹华斯是经过了多久才得到公众认可的啊!有些著名的小说在未出版之前曾经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夏洛特·勃朗蒂(注:英国女作家,《简爱》的作者)出名的道路也是充满艰辛。萨克雷(注:1811—1863,英国作家,著名小说《名利场》的作者)的《名利场》也曾遭到退稿。人在一生中能遇到好运气也不能说明人不坚持就能战胜困难。相反,只有坚持不懈才是战胜困难的不二法门。

艺术也是如此。当你坐下来聆听第一堂课,那是多么神圣的时刻啊!你跟着老师朗读诗歌,很喜欢也很欣赏,但不管怎么说诗歌对于你来说还是远离了你的生活圈子,有些陌生。你坐在椅子上,心中似乎有种思绪在翻滚,脑海中有种冲动,一些美妙的思绪喷薄而出,你发现自己有音乐天赋。你长久地观察大自然,发现散落在地上的五颜六色的落叶和远处的一带青山,突然之间你发觉自己有描画自然的本事,可以重现这些颜色。瓦萨里给米开朗琪罗讲述了一个非常美妙的故事。有一天多米尼歌在画桑塔·露琪亚教堂的时候,偶尔出去了一下,米开朗琪罗就用多米尼歌的绘画工具和脚手架,接着他的画画起来。多米尼歌回来看见米开朗琪罗的画,惊叹道:“这个小孩儿比我还懂画。”上天赐予了米开朗琪罗非凡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多米尼歌叹服了。维斯特说,是母亲的一个吻使自己成了画家。伟大画家麦克莉斯的经历也差不多。他刚刚去世,我们为他的故去悲痛不已。

1825年秋天,瓦尔特·斯科特在洛克哈特夫妇和埃奇沃斯小姐的陪同下匆忙地去爱尔兰旅行。他在科克待了一小段时间,在那儿的时候造访了书商大亨博尔斯特的书店。著名作家斯科特光临吸引了很多文学人士。麦克莉斯当时还是个小孩子,突发奇想想给斯科特爵士画个素描。他躲在书店不被人注意的一角,几分钟之内就画好了三幅素描,每幅都是不同的姿势。他把画拿回家,选了一个最满意的,用整个晚上继续加工。第二天早上他拿给了博尔斯特一幅高质量的铅笔和钢笔画,细节处理得非常好。博尔斯特把画放在店里最显眼的地方。那天斯科特爵士和朋友们又来书店,一进门那幅画细腻忠实的表现力就吸引了他的注意。他立刻问是谁画的。麦克莉斯一直站在远远的角落里,别人把他引见给斯科特爵士。伟大的作家温和地抓住他的手,很惊叹这么一个小孩儿竟有这样高的绘画水平,并预言他能出人头地。斯科特爵士要了支笔,在肖像画的角上亲笔签了名。瓦尔特·斯科特爵士的肖像画引起了艺术评论界的轰动。麦克莉斯虽然犹犹豫豫地缺乏自信,但还是在朋友的怂恿下在巴黎大街上开了家画廊,而后名声大噪。

巴里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从科克徒步旅行到都柏林(注:爱尔兰首府和最大城市,位于该国中东部,濒临爱尔兰海)。他随身带着第一幅画作《圣·帕特里克异教徒的对话》。画放在展室的一角,不太引人注意,但它没逃过埃德蒙·伯克的眼睛。他问秘书画家是谁。“我不知道,”秘书回答说,“是那个小男孩儿拿来的。”他指着巴里。巴里毕恭毕敬地站在自己的画旁边。“你在哪儿弄的这幅画,孩子?”伯克说,“谁画的?”“我画的,”男孩儿回答说,“我画的。”“啊?那不可能!”伯克说。他扫了一眼衣衫破旧的男孩儿。我们就不必赘述伯克是如何善待他,让他出名了吧。

我很清楚,

任务要来了,我感受到上帝在工作了,

就在这个新年。

再引用一句:“即便是做最卑贱的工作,人的整个灵魂也会在工作时进入一种和谐状态。”

我并不是有意推荐年轻人将文学当作职业。事实上,我反对将文学当作职业。根据现代标准,新闻也许是门职业。我有很多理由不鼓励那些年轻人靠爬格子谋生。正如培根所说文学是好东西,但不能拿来当饭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学不是挣钱养家的最好职业,也不是最有用的副业。年轻人根本分不清渴望追求文学事业和有能力追求文学事业之间有什么区别。在文学界竞争也太大了。很多杂志编辑说他们收的稿子非常多质量又高,可以连发好几年,根本不愁没有稿子可发。搞文学还有很多不利的社会因素。尽管很多文诌诌的人非常高看文学,但并不推荐广大社会青年从事文学创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