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设计一个DSI进气道练练手(2 / 6)

加入书签

“没错,这个就是生成体法,也叫锥导法,也是设计DSI进气道最传统方法的基本原理,相对比较直观易懂,而且设计过程的计算量也少一些,所以今年年初的时候,它是被我第一个纳入考虑的方法。”

常浩南点了点头,不过随即语气一转说道:

“但是最近我刚好设计出来了一种计算效率远高于传统软件的全新数值计算工具,这样对于计算量的限制就变得小了很多,所以我又在生成体法的基础上,开发出了第二种方法,密切锥法。”

“第……第二种方法?”

孙惠中感觉自己的脑子此时有点不太够用了。

“明白。”

孙惠中很快坐到了旁边。

“关于DSI进气道的基本原理,我在蓉城的时候已经讲过,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锥形激波本身的特点,在进气道唇口处的凸包表面形成一个很强的压力梯度,把这个位置的机身附面层直接吹到进气道口之外,以降低附面层对于进气效率的不利影响。”

说到这里,常浩南调出一张他前段时间让姚梦娜帮着绘制好的压力分布图,是用一个理想状态下的DSI进气道模型测试出来的。

从上面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凸包结构利用压力差将激波直接“推”了出去。

设计DSI进气道本来就是一项难度颇大的事情,即便是美国,目前也只是在一架F16改进的技术验证机上安装了相对简单的早期版本。

而计划中第一种使用DSI进气道的量产型号JSF联合攻击战斗机目前才刚刚开始选型。

确定孙惠中和林同鑫都没有什么疑问之后,他便正式进入了今天重点的设计部分:

“从这个原理就可以看出来,DSI进气道设计的核心是这个凸包结构的外形,而通过对乘波体进行理论和数值分析两个层面的研究,我总结出了两种设计凸包的方法。”

“我记得您之前好像也说过,从圆锥形面的从前缘线上选定若干个追踪点,在流场中从这些追踪点开始向流场下游追踪……”

不得不说,孙惠中当时在蓉城绝对是用了心的。

连这种细节都能够记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科幻灵异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