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节 十二平均律曲(2 / 2)

加入书签

其中不得不提一个代表人物巴赫,他也是现代音乐之父,他创作的《十二平均律曲集》是第一次为“十二平均律”系统作曲的尝试。正是他的这套《十二平均律曲集》,最终向人们证明了“十二平均律”是可以用来变调作曲的,而且其效果之美妙,以前的人们从未曾领略过。

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顶峰之作———《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被认为是一部充分体现巴赫的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大百科全书,是钢琴演奏者的必修课本,他的三部创意曲主要是双手弹奏三条旋律。

而星际舰队通过巴赫的这些曲目训练,使灵能修行学员手指控制声部和耳朵辨别声部的能力得到大的提高。

而科学实践也证明,巴洛克音乐的旋律富有表现力,追求宏大的规模和雄伟、庄重、辉煌的效果,主要表现形式为“通奏低音”。

巴洛克音乐每分钟约60拍,与地球人类的脉搏与呼吸频率大致相同,使人类的脉搏和呼吸在这一节拍上趋于中和与稳定。其低振幅、低频率可以诱发与增强人类大脑中的a波,促进脑内吗啡的分泌,使大脑进入最活跃的状态,让人进入一种超级脑能境界,能让学习、记忆和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的施展,从而大大提高大脑的效率。

“十二平均律”的12声音阶的频率(近似值)分别是:f(c)、1.059f(c#/db)、1.122f(d)、1.189f(d#/eb)、1.260f(e)、1.335f(f)、1.414f(f#/gb)、1.498f(g)、1.587f(g#/ab)、1.682f(a)、1.782f(a#/bb)、1.888f(b)。

现在所有的半音都一样了,都是21/12,即1.059。以前的自然半音和变化半音的区别没有了。

“十二平均律”基本上保留了“五度相生律”最重要的特性,又加上它完美地解决了转调问题,所以取代了“五度相生律”的统治地位,对世界音乐文化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的乐器制造都是用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

十二平均律制包括了乐音的标准音高、乐音的有关法则和规律。钢琴就是按“十二平均律”来确定各键音高的。钢琴键盘上共有黑、白键88个,即据此制作。钢琴上的所有白键对应的就是原来7声音阶中的c、d……b,所有的黑键对应的就是12声音阶中新加入的c#、eb……bb。学生们学习的do、re、mi也是按“十二平均律”修改过的7声音阶。

由于“十二平均律”允许随意转调,这就让作曲家可以更为地自由创作。以前由于各音之间的半音“不等距”的问题,有些调被认为不能写作的,现在也可以毫无阻碍的进行创作了。也就是说,在原来的7音阶之外,现在人们可以在12音阶中选取其它的7个音来作为音乐的“标尺”了。这可以给作曲家们以更大的创作自由。

著名的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教育家乔治?罗扎诺夫创造的风靡世界的暗示学习法中,采用的就是巴洛克音乐。它可以帮助吸收、消化、记忆与运用知识,并获得了惊人的效率和成果。在巴洛克音乐的背境下学习,学生每天最多可以轻松地记住大约3000个单词,在3个月之后还能够记住大约80%。罗扎诺夫根据学习的不同需要,将乐曲分为主动音乐(主要用于学习)和被动音乐(主要用于记忆)。该音乐播放以约40分贝为宜。

所有科学实验都明确无误地证实巴洛克音乐拥有增强学习效果的作用。

巴拉克甚至相信,通过音律变化,调整人的生命节奏频率,甚至可以改变人的构造和功能,而要以肉身直接穿越进入四维空间的生物,其dna也可能如三旋律一般呈三螺旋状。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巴洛克时期和巴洛克音乐(baroque),巴洛克源于葡萄牙语,baroque原意为不圆的、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古代把“巴洛克”这个词看成是一种奇怪的、过分雕琢的、独特的极不值得赞美的艺术。

而在星际舰队诸位领袖的眼中,克隆人巴拉克.晋.11,也正是这样的艺术产物。

巴拉克对朱载堉这种能比德国人更强的中国能人,都感到很钦佩。这也是他尝试在自己的德国人基因基础之上,为巴拉克.晋.11植入中国晋人基因,并保留其完整基因不做删减,对‘它’寄予厚望的原因。

在绘画方面文艺复兴的艺术家尤其重视素描,而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则非常重视色彩、光影和透视等。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主要是静止的,以匀称为目的;而巴洛克时期的艺术主要表现动势,以动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用斜线或对角线的构图。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主要是强调线条,热爱线条;而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则是以明暗来造型的,他们喜欢物体的逼真与强有力的效果。

音律方面,巴洛克音乐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在声乐方面,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