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节 读书励学篇(2 / 3)

加入书签

盟约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四十多年来的敌对状态,同时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同时,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发生,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真宗御驾亲征,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开创了以输岁币求苟安的恶例。真宗原以为这是一桩值得自豪的功业,很得意了一阵子。不料有一天,参政王钦若却对他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王钦若的话,本来是要贬低寇准的,但却同时给爱虚荣的宋真宗泼了一盆冷水,从此怏怏不乐。王钦若是个善于察言观色、逢迎邀宠的马屁精。他对正经事儿没多大能耐,但在搞小动作方面,却是胜人一筹的。史称他“性倾巧,敢为矫诞”。他看出真宗这人是既好大喜功,又害怕战争,就找了个机会假意向真宗提议说:“陛下若出兵收复幽、蓟两州,就可以洗掉澶渊之盟的耻辱了。”真宗说:“河北的的百姓刚免了战争之苦,我哪忍心再挑起战争呢?还是想点其它主意吧!”王钦若乘机说:“那就只有封禅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了。但自古封禅,都得有“天瑞”出现才行。”所以宋真宗伪造“天书”的把戏,就是他出的歪点子。

于是作为一国之君的宋真宗,选择了正月初三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来泰山封禅,“天降诏书”,有着其深远的政治意义。后来,这一天被确定为财神爷的生日,而正月初三一直是大宋王朝的吉日,历史上的这一天,赵匡胤黄袍加身,正式成为大宋王朝的皇帝。

宋真宗赵恒将宋太祖赵匡胤尊称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也就是天柱山“九天司命真君”的简称,而宋真宗赵恒从其即位一直到死,都长期把祭祀封禅、天降祥瑞这类自欺欺人的举措视作维系其政权命运的纽带。

——《宋史。真宗三》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三月,舒州向朝廷献玄石,有文日:“丙子年出赵号二十一帝。”朝廷诏令舒州修祠,赐号“灵仙观”。次年,建殿宇600余间。

真宗朝名相寇准,对宋辽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寇准是华州下邽人,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常被戏称为“寇老西儿”。寇准19岁就考中进士,仕途比较顺利,其人生性豪爽,不拘小节,是个很有个性的人。

公元1004年春,辽国承天太后萧绰、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城下,威胁宋的都城汴梁(东京)。警报一夜五次传到东京,赵恒问计于群臣。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主张逃跑,任职才一月的宰相寇准则厉声反对说:“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他说,如果放弃汴京南逃,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就难以保全了;如果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必定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敌兵。赵恒同意御驾亲征,由寇准随同指挥。到了韦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赵恒听说辽兵势大,又想退兵。寇准严肃地说:“如今敌军逼近,情况危急,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河北我军正日夜盼望陛下驾到,进军将使我河北诸军的士气壮大百倍。后退则将使军心涣散,百姓失望。敌人趁机进攻。陛下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赵恒才勉强同意继续进军,渡河进入澶州城(在今河南濮阳),远近各路宋军见到皇上的黄龙大旗,都欢呼跳跃,高呼“万岁”。真宗在寇准的要求下上城墙鼓舞士气,使得宋军士气大振。寇准指挥宋军出击,个个奋勇冲杀,消灭了辽军数千,射死了辽军主将萧达兰。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要求议和。

而真宗赵恒派曹利用去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之际,告诉曹“迫不得已,虽百万亦可!”。寇准知道后,指着曹怒道“超过30万两,提人头来见”。

最后,经过曹利用再三讨价还价,以白银10万两,绢帛20万,订立澶渊之盟,因为远低于真宗即便300万两也可接受的心理底线,所以事后真宗还重赏了曹利用。

(不过曹利用生性勇悍,但很少圆通,致力于裁制侥幸小人,但他的亲朋旧友中却有人因他的关系而当官升职,后因此遭受祸患,无罪而冤死。因他在朝廷中能尽忠职守,始终不屈服,天下人都说他死得冤枉。)

经过寇准和曹利用的一再讨价还价,两国制定了如下条约: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宋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后世仍以世侄论,使者定期互访。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河北徐水)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隍城。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于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在互市贸易中,北宋所赚的钱远远多于岁币(每年宋朝收益为所供岁币的2.5倍左右,且低价购买许多马匹用于军队装备,在经济上拖垮了辽国,以致其之后的几十年未能发兵北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