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节 最美的画面(2 / 6)

加入书签

这时,西蒙-波伏娃——一位年轻、聪颖而清秀的女郎进入了萨特的生活。他们迅速陷入热恋:“我们在早晨相见,直到很晚才会分手。我们穿过巴黎散步,一直有说不完的话题——我们的事、我们的关系、我们的生活和我们即将写的书。。。”

毕业考试结束了,萨特名列第一,波伏娃紧接第二,真可谓比翼齐飞。但萨特为期18个月的服役不得不让这对恋人分别,但他们共同制定了一个特殊的恋爱合同。在合同中,双方强调,两人要保持最亲密的关系,无话不谈,不准有任何欺骗行为。

然而,随着两人感情加深,他们在爱情观点上的差异也逐渐表现出来。萨特说:“在青春期,当我能看女人的时候,我是想要她的全部。”“独身生活是我的原则,我生来就是当光棍的。”“我不会结婚,永远单身,我要所有的女人……只要能搞到手。”这是对波伏娃的声明,一方面要同她保持亲密的、永不结婚的爱情关系,另一方面又要求不得干预他四处猎艳的私生活。

至于波伏娃,她对萨特的男人本性非常清楚,并且还能接受:“萨特不愿履行一夫一妻制的职责,他喜欢与女人在一起。”“在我们之间,存在着必要的爱情,同时我也认识到,需要偶然爱情。”正是在这种理解与宽容的爱情中,萨特与波伏娃的爱情显得与众不同,他们没有结婚,但却情投意合,并将这份情感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直到1980年萨特去世。

而最让言羽惊喜的是,在女同学的强力推荐下,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和约翰.克里斯朵夫很像的文学人物,那就是作于1919年的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一个为了精神生活可以放弃物质享受,一个为了绘画而生的人。

。。。

因为结识了很多异姓的朋友,言羽惊喜地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女孩子和男孩子确实不一样,看同样的书,会有不一样的视角和观点,而且女孩子更喜欢看一些情感类的书籍,也喜欢讲一些情感类的故事。

在很多女性朋友的指点下,言羽也意外地发现了很多有趣的情爱传奇。

比如白朗宁夫人的故事。1845年,长期瘫痪在床的伊丽莎白-巴莱特在英国诗坛声名鹊起,其地位已取代衰老的华兹华斯,而与丁尼生齐名。本来就钦慕她的诗才的白朗宁给女诗人写了一封信,大胆地对她说:“我爱极了你的诗篇——而我也同时爱着你……”。

女诗人接到信后也给他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两人从此开始频繁的书信来往。在白朗宁的多次要求下,女诗人克服从不见生人的习惯,两人有了第一次见面。哪知三天后,抑制不住强烈感情的白朗宁就提笔给女诗人写了一封求婚信。

“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要在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言羽很钦佩主人公为了梦想和艺术追求可以放弃一切的执着,但是却并不认同他“艺术追求高于一切”的人生态度。

首先作为一个有妻子儿女的男人,他缺乏做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品德--责任心。

39岁的女诗人这时躺在床上已有24年,她对结婚一事早已没有想法,认为自己不可能嫁给比她小6岁的白朗宁,于是拒绝了他。尽管如此,两人依然保持亲密的交往,并达到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

最终奇迹发生了,伊丽莎白突然能下地自由行走了。尽管犹如暴君的父亲完全不同意她的婚姻,她还是勇敢地投入了白朗宁的怀抱,两人一起远离家乡,到意大利生活,后来还生下一个孩子。

爱情的力量使白朗宁夫人原本孱弱的生命延续了15年,并使她写出了更多优秀的诗篇。

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萨特与西蒙-波伏娃的爱情也很感人,虽然两人的情感并没有依附于婚姻,但却长达50多年,并终其一生。

1929年,青春年少、生机勃勃的萨特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与好友尼让、埃博德组成“三人帮”,如痴如醉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这一点和言羽小学的军事“三剑客”很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