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节 沟通文与理(3 / 5)

加入书签

松花江下游赫哲族调查研究

世界各民族结绳记事及原始文字的研究

外国民族民称的汉译

西南少数民族研究资料的收集

。。。

在蔡元培看来,“学”与“术”可分为两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文、理是“学”,法、商、医、工、农皆为应用,为“术”。学与术虽然关系密切,但学为基本,术为枝干。

蔡元培在看到了文、理分科所造成的流弊之后,进一步主张“沟通文理”。他说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文科的史学、文学均与科学有关,而哲学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同样,理科各学科都与哲学有关,自然哲学,尤为自然科学的归纳。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彼此交错,有些学科简直无法以文、理科来区分。因此,他主张沟通文理,和为一科。

因为高中后期,面临文理分科,这一点让言羽也深有同感。

后来长大成人,言羽做慈善扶助,资助了很多学生,更是发现,有很多男孩子生来就喜欢数理化,轻文学;而很多孩子重文学文艺,却轻数学物理。所以也希望能找到一个好的办法,能让这些学生无论男女,都能沟通文理,融会贯通。

蔡元培曾在其自写年谱中称,自己的梦想之一就是写一本《比较民族学》,“以研究民族学终老”。

而蔡对民族学的研究兴趣,后来也影响到了言羽,言羽在对中华民族先古神话和传统姓氏宗族族谱的研究中,也发出很多人类dna演化和跃迁以及背后隐藏的外星秘密,比如自己妈妈的程姓,出自风姓,都是伏羲的后裔,伏羲颛顼黄帝一族,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高中时,好朋友万敏很喜欢和言羽讨论数学问题。

蔡元培赴京殿试时,在有关西藏的策论题中,他详述西藏“地域广袤,山川道里”。

1908年至1911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文学、文明史和民族学。

1928年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蔡元培在研究所中增设民族学组,亲任组长兼研究员。在民族学组里开展了下列研究。

广西凌云瑶族调查研究

台湾高山族调查研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