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1 章 宫廷岁月141(2 / 4)

加入书签

后世非常有名的印章石,现在是没有的。或许有人用石头刻印章,但总体来说,最好的印章还是金银的,或者玉的。印章石的崛起,要到宋代祥符年间,朝廷规定不许私人铸印,私人印章只能雕刻(其实就是禁绝了私人用金属印章,和基本由金属铸造的官印区分开了)。

因为印章只能雕刻,玉就成了最好的选择。但玉是非常难得的,甚至宋之前民间都少有好玉流通,那是专供皇室为中心的贵族的‘特供商品’。到了宋代,虽然民间玉多了,但还是稀罕。做个小小的玉佩什么的还行,做印章就很难负担了。嗯,这个时候印章也越来越大了,不是过去官印往往都很小的样式了。

这种情况下,读书人既要考虑经济负担,又要有审美追求,就将目光放在了一些莹润米黄色冻石材上。这些近玉的石头,虽然不是玉,缺少玉的文化内涵,但仔细看的话,其实另有意趣,同样可以很美丽——事实就是,后世印章石确实不差玉石什么了。好的印章石,如田黄、鸡血之类,没有人会觉得比美玉低一头。

当然,此时还没有大名鼎鼎的印章石,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尝试用冻石做印章。这些人可能是没钱,也可能是审美小众,总之是不成气候的。

所以,郭敞这个皇帝的私章,必然不是金的,就是玉的。一方小印用于阗美玉制作,一点儿也不奇怪。

王志通不知道该如何出主意,只能安慰说道:“官家能有这样的心,便是最大的‘心意’了!若是顺仪娘娘知道,不知道多高兴!当下,官家也不必太苦恼,官家不论送什么节礼,顺仪娘娘都会喜欢的。?()?『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朕就是知道这样,才更想叫素娥真正欣喜——”说到这里郭敞摇了摇头,不再往下说了。

郭敞的视线自扔下入库册的书案上一晃而过,忽然停住了,一旁打开的印泥瓷盒旁有一木匣。匣子里放的是郭敞的印章——传国玉玺在后唐时随着后唐末代君主自焚而消失了,所以大燕并没有传承到‘传国玉玺’。

但大概是缺什么,越要强调什么。大燕的开国皇帝,就是郭敞的爹(虽然郭敞的爷爷已经为郭家一统天下打下了基础,做完了大部分事,但他的确没有称帝)命人刻了很多印章。其中除了名义上的国玺外,还有总共十二枚印章,称之为‘十二宝’,都有‘副国玺’待遇,盖上是具有相对效力的。

国玺,乃至于那十二枚‘副国玺’,都是有专人保管的,所谓‘掌玺’是也。所以这时候随便放在书案上的,自然不会是那些章。这书案上放的是郭敞的私章,‘资善堂记’——资善堂乃是大燕皇子们读书的地方。

“是,官家...官家的意思是?”王志通觑着郭敞的神色,心里已经猜到他的意思了,但还是要‘请示’一下。

郭敞拿着‘资善堂记’印章,摩挲了两下,道:“吩咐大匠潘美,刻一枚印章来,印钮要...就要一只猫儿的,与朕‘天下一人’的印章对照着来。当初‘天下一人’便是他刻的,他该心中有数。”

当初的‘天下一人’印章,印钮是一头老虎。老虎是百兽之王,自古也有王者的意象,倒不奇怪用到郭敞这个皇帝的印章上。至于说这个印章为什么要用猫的形象作印钮——虽然,此时的人们不知道猫和虎的亲缘关系,但二者的相似性是有目共睹的。

郭敞这个印章打算送给素娥,给素

娥的印章用的是自己印章同一块玉石,印钮也对应着来...换个说法,就是郭敞想搞‘情侣款’而已。

不过,说是皇子们都在资善堂

()读书,但能活到去读书的皇子都寥寥无几。譬如郭敞做皇子时去读书,根本没有同班的皇兄皇帝(他有一个养大的皇弟,如今还做着快活王爷呢,但差了好几岁,学习进度都不一样,自然不是一起上课的),某种意义上,当时‘资善堂’就是为他一个人服务的。

先帝将‘资善堂记’这枚印章赐给郭敞,倒不是因为资善堂就那一两个皇子,而是对郭敞太子地位的肯定。即使真的有很多儿子在资善堂读书,‘资善堂记’也只会是郭敞这个太子的。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对其他皇子的一种暗示,即使是兄弟,也是君臣有别呢!

郭敞如今的私章不止‘资善堂记’几个,这只能说是他常用的两三个印章之一。以此表示自己不忘先帝,是‘孝’啊!

郭敞从这枚印章得到了一点启发,说道:“朕记得,当初为了刻那枚‘天下一人’,是将一块于阗白玉剖开了,还剩下一小半是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科幻灵异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