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第240章 三藩之乱(3 / 4)

加入书签

以王辅臣败降平凉为转机,形势向有利于清军发展。

随后,因郑经部争据福建漳、泉、兴、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敌,仓促撤兵请降。

尚之信也相继投降。

孙延龄又被吴世璠杀于桂林。

于是,清军集中兵力进逼长沙、岳州,吴三桂聚众固守。

是年十一月,吴三桂起,杀云南巡抚朱国治,拘捕了按察使以下不顺从的官员,发布檄文,自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

佯称拥立“先皇三太子”,兴明讨清,蓄发,易衣冠,传檄远近,致书平南、靖南二藩及各地故旧将吏,并移回台湾郑经,邀约响应。

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随吴三桂反。云贵总督甘文焜在贵州闻变,驰书告川湖总督蔡毓荣,急走至镇远,被副将江义以兵包围,甘文焜自杀,三藩之乱由此开始。

自1673年(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吴三桂起兵叛乱。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九吴世璠自杀,清军进入昆明,三藩之乱历时八年。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

两军在江西吉、袁二州、广东韶关、永兴和广西梧、浔二州及桂林等湖南外围要地反复争夺。

清军将帅每多观望,旷日糜饷,在军事上仍处于相持阶段。

康熙时期,阶级矛盾这时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继续存在。

因此,当吴三桂刚一举起反清旗帜,明皇室以及郑经集团、部分汉宫、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做出反应。

此外,三藩举起反清旗帜后,四川的几个土司、苗民、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也相继响应。

相持阶段

1676年(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科幻灵异相关阅读: